[宋]苏轼 | 诗词二首

IMG_2025-09-01-11-27-26-775
IMG_2025-09-01-11-28-39-480
previous arrow
next arrow
    苏轼(1037年~1101年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眉州眉山人。有《东坡集》四十卷、《后集》二十卷、《奏议》十五卷、《内制》十卷、《外制》三卷、《和陶诗》四卷,以及《易传》《书传》《论语说》等(《宋史·苏轼传》卷三百三十八)。

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其二

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濛雨亦奇。
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

[注释]
本诗摘自《东坡全集》卷四(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第一一〇七册)。
潋滟(liàn yàn):水波相连的样子。西子:西施。后两句:谓晴日西湖,溢光流彩,惊艳游人,宛若西子盛妆登场;而烟雨中的西湖,犹如一幅水墨画,素雅别致,可比西子淡妆。武衍《正月二日泛舟湖中》诗云:“除却淡妆浓抹句,更将何语比西湖。”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云:“后二句遂成西湖定评。”

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

三月七日,沙湖道中遇雨,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,已而遂晴,故作此。
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!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[注释]
本词见于[元]延祐七年刻本《东坡乐府》、明末毛氏汲古阁刻本《东坡词》、四库抄本《东坡词》。
北宋元丰二年(1079年),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入狱,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元丰五年(1082年),苏轼在黄州,一次途中遇雨,有所感悟,写下此篇。
本词上联写疾风骤雨,不期而至,穿林打叶,众皆狼狈,余独不觉,泰然处之。下联写春风料峭,寒意阵阵,雨过天晴,斜阳相照,回首过往,晴雨不惧。“风雨”既指眼前实景,也暗指作者所受遭遇。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,展现了诗人豁达、洒脱、豪放的心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