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明实录》的纂修过程
《明实录》在明代具有国史地位。明制,新君继位后纂修先朝实录。纂修实录的程序,简单来说,首先由皇帝下令纂修;其次是命官选人,包括监修、总裁、副总裁、纂修、催纂、稽考参对、誊录、收掌一应文籍人员;再者是征集史料,开馆纂修;初稿完成后,由总裁等进行润色,进呈皇帝批阅;待实录定稿后,录正副本藏宫中及内阁,底稿销毁。嘉靖年间,重抄实录尊藏皇史宬。万历年间,又两次重抄实录,并产生了民间抄本。至明末时,实录官方版本有正本、副本、大本、小本四套。除实录外,还有宝训,与实录同步编纂。
《明太祖实录》,凡三修。一修于建文年间。二修于永乐初,始于洪武三十五年十月,成于永乐元年六月,历时八个月,李景隆监修,解缙任总裁。三修于永乐中期,始于永乐九年十月,成于永乐十六年五月,历时六年多,姚广孝、夏原吉监修,胡广、胡俨、黄淮、杨荣为总裁,杨士奇、金幼孜等为纂修官,共二百五十七卷。流传后世的即是三修本。
重修太祖实录的原因,明成祖敕曰:“建文所修实录,遗逸既多,兼有失实,朕览之,诚有歉焉。”三修的原因,《明太宗实录》云:“景隆等心术不正,又成于急促,未极精详。”至三修完成,明成祖“披阅良久,嘉奖再四,曰:庶几少副朕心。”
明成祖御制《太祖高皇帝实录序》有云:“自古帝王之有天下,其言行政治,必有史臣纪载,以垂鉴戒,此古今之盛典,朝廷之先务也。…朕命史臣修纂实录,垂宪万世,使子孙臣庶,仰而承之,遵而守之,可以维持天下于悠久。…永乐十六年五月初一日。”《太祖高皇帝宝训序》有云:“经以载道,史以载事,皆所以为后世法也。”
“史以载事”一语,可谓是“实录”的最简注解。
明惠宗建文朝,没有独立的实录,建文年间最主要的事件即削藩靖难,见《明太宗实录》。
《明太宗实录》,敕修于宣德元年五月,成于宣德五年正月,历时三年八个月。张辅、蹇义、夏原吉,三人监修;杨士奇、杨荣、金幼孜、陈山、张瑛、杨溥,六人任总裁。共一百三十卷。后世流传有一百三十卷本、二百七十四卷本两种。
明宣宗御制《太宗皇帝实录序》有云:“朕惟古之为天下国家者,必建史官,左右史分记言动。唐以来朝廷纪述祖宗时事有实录,则合左右史之所记,凡功德之大,政务之要,以及其臣之言行有关治体者,皆在焉。…朕嗣位之初,启秘府之藏,征百司之纪,特命儒臣纂修实录,而临之以重臣,阅历五年,始克成编,盖慎重之至也。…夫有天下国家之任者,诚考于是编,法仁以施爱,法义以兴治,将宗社子孙生民之福,绵永于千万年。…宣德五年正月二十一日。”
“左右史分记言动…合左右史之所记”,可谓是“实录”的又一精简注解。
《明仁宗实录》,与《明太宗实录》同时纂修,共十卷。
《明宣宗实录》,于英宗继位之初敕修,成于正统三年四月,历时三年。张辅监修;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、王直、王英任总裁。共一百十五卷。
《明英宗实录》,始修于宪宗继位之初,成于成化三年八月,历时四年。孙继宗监修;陈文、彭时任总裁。共三百六十一卷。
明代宗景泰朝,没有独立的实录,其事迹附于《明英宗实录》中。
《明宪宗实录》,于弘治元年闰正月敕修,成于弘治四年八月,历时三年八个月。张懋监修;刘吉等任总裁。共二百九十三卷。
《明孝宗实录》,于正德初敕修,成于正德四年四月,历时三年。张懋监修;李东阳、焦芳、杨廷和任总裁。共二百二十四卷。
《明武宗实录》,于嘉靖元年正月开馆纂修,成于嘉靖四年六月,历时三年六个月。徐光祚监修;费宏、石珤、贾咏任总裁。共一百九十七卷。
《明世宗实录》,于隆庆元年六月开馆纂修,成于万历五年八月,历时十年两个月。张溶监修;张居正、吕调阳、张四维任总裁。共五百六十六卷。
《明穆宗实录》,于隆庆六年十月开馆纂修,成于万历二年七月,历时一年九个月。张溶监修;张居正、吕调阳任总裁。共七十卷。
《明神宗实录》,于天启元年六月开馆纂修,成于崇祯三年十一月,历时九年五个月。共五百九十六卷。
《明光宗实录》,凡两修。初修,始于天启元年六月,成于天启三年七月,历时两年一个月。张惟贤监修;叶向高、韩爌、何宗彦、史继偕、孙承宗、朱国桢、顾秉谦、朱延禧任总裁。共八卷。二修,始于天启年间,成于崇祯元年三月。今所见为初修本,二修本不知所终。
《明熹宗实录》,于崇祯二年六月始修,至崇祯十年九月仍未修成,后不知成于何时。“中研院”本《明太祖实录校勘记》云:“熹宗实录成书于崇祯十年”,不知所据,未知确否。熹宗实录,原本八十七卷,今存七十四卷,缺十三卷(天启四年及七年六月)。
明思宗崇祯朝,没有明朝官方实录。
南明诸朝亦无官方实录。
《明实录》明代官方版本下落
“中研院”本《明实录》校勘记云:“本所所编内阁大库旧档书目,内第十目系残目,据方甦考订,系乾隆十年所编,此第十目即著录有明宝训正本副本大本小本。明宝训正本,明亡后仍存,惟需移出皇史宬,改藏清帝宝训,则皇史宬旧藏明实录正本亦自应移出,以修史之故,而改藏于明史馆也。”
又云:“明亡以后,史馆仍藏有实录正副大小不全本;而康熙时复有上谕,谓俟明史修成之日,应将实录并存,令后世有所考据。然乾隆以后,实录已系禁书,民间传本多收缴焚毁;宫廷所藏本,则以书册宽大,需挪出以置其他档册,且其时钦定明史已成,视实录残缺无用,遂从满人大学士三宝请,将库存实录宝训,凡四千七百五十七本,移出焚毁。据李光涛先生言,此系乾隆四十八年三月事,见本所所藏内阁大库旧档。”
《明实录》的非明代官方抄本
据“中研院”本《明实录》校勘记,《明实录》的主要抄本有:
一、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抄本,简称馆本,起太祖,迄熹宗,旧藏内阁大库,清末发交学部图书馆;学部图书后易名京师图书馆,民国十五年改称国立京师图书馆,十七年易名国立北平图书馆,遂为北平图书馆所有。馆本明实录,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,缺卷甚多,而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,则缺卷较少。…盖学部书目成后,陆续购求及抄配所致也。当时不仅抄配缺卷,复曾抄配缺页。…国立北平图书馆虽曾抄配缺卷缺页,然仍未能配全。
学部图书目及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均谓馆本系明抄本。今按馆本太祖实录卷一百一第五页前十行唐玄宗作唐元宗,系避康熙讳。由晒蓝本观之,馆本此页似非抄配,然则此本盖系清抄本而非明抄本。
史语所藏内阁大库本太宗实录,与馆本同一格式,其书页阑外题:“初三日一馆吴宗泰”、“初四日一馆吴宗泰”,盖即抄者所题。馆本太祖实录每册首护页间题供事某某对;卷一一七首护页(今印于卷一一六尾空白页内)题:“此一本一百十五篇,供事官杜士彦何酇二人查”。然则此本又当如所中前辈言系清初明史馆抄本。盖民间抄书,不致分馆,亦不得设供事官也。
……
史馆本于清末发交学部图书馆。北平图书馆所抄配者,则以所据本不佳,故讹脱特多,且有以孝宗武宗实录文误作世宗实录文者…史馆本,大体言之,较民间传写本为善,且较可信据。
二、广方言馆本,此本起太祖,迄光宗,有“广方言馆藏书”印,今省称为广本。广本神宗实录所书“奴”、“虏”等字,多被涂抹或挖去;世宗实录二十三年四月癸巳条“韦玄成”作“韦元成”,则仍系清初抄本也。
三、抱经搂本,此本起太祖,迄神宗,有抱经搂藏印,简称抱本。抱本,民国初年归于吴兴刘氏嘉业堂,故有嘉业堂藏印。此本藏嘉业堂时,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曾据以传抄。民国三十年长乐梁氏遂据传抄本影印。
四、嘉业堂旧藏明红丝兰写本,此本有“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记”印,简称嘉本。
五、“国立中央图书馆”藏各种抄本,皆简称中本。
六、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礼王府本,此本有“礼邸珍玩”、“浙西郑晓图书”二印,简称礼本。
七、内阁大库旧藏抄本,简称库本。
八、“中央图书馆”藏明天一阁抄本,此本有“徐钧”、“晓霞”二印,简称阁本。
九、北平人文科学研究所旧藏旧抄本,此本有“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所藏图书印”,简称东本。
十、北平国立历史博物馆藏抄本,简称历本。
十一、梁鸿志影印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本,简称梁本。
十二、北京大学本,简称北大本。
十三、武汉大学本,简称武大本。
十四、高阳李氏看云忆弟居抄本,简称李本。
除以上所列抄本外,尚有其他抄本存世。
《明实录》整理与校勘
自一九三一年开始,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”对《明实录》进行大规模整理和校勘,直到一九六一年才完成,历时三十年,一九六二年出版《明实录附校勘记》,称为台本,又称“中研院”本, 为目前最善之版本。
(摘自《明实录·大事纪》前言章节,原文比较长,已适当精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