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制诗集序
明宣宗朱瞻基
舜命夔典乐以教,曰:“诗言志。”[1]孔子曰:“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思无邪。”[2]盖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,心之所感不能以皆正,而言必归于正,此诗之所以为教也。三百篇,经圣人之手,其言皆以为万世法。降而屈宋[3]之流,犹有“发乎情,止乎礼义”[4]之意。自是而后,盖唐杜甫氏不失其正,卓然名家而行远也。朕喜吟咏,耳目所遇,兴趣所适,往往有作。虽才思弗逮,而志乎正者,未尝不自勉。盖人之志,必在乎正,而志必因言而可见,间命左右稡录积岁所作,将以自验其志,总若干卷。嗟乎!明良喜起之歌[5]、南薰之诗[6]、三百篇,权舆[7]也。体之于心,施之于事,为人上者之所当务,岂独形之于言哉?并书诸卷首自励云。
[注释]
[1]孔氏传《尚书·舜典》载:“(舜)帝曰:‘夔,命汝典乐,教胄子。直而温,宽而栗,刚而无虐,简而无傲。诗言志,歌永言,声依永,律和声。八音克谐,无相夺伦,神人以和。’”
[2]《论语·为政》载:“子曰:‘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思无邪。’”思无邪:纯正无邪;思,为句首语气词。诗三百、三百篇,皆指《诗经》。
[3]屈宋:屈原、宋玉的并称。
[4]《毛诗序》载:“故诗有六义焉:一曰风,二曰赋,三曰比,四曰兴,五曰雅,六曰颂。上以风化下,下以风刺上,主文而谲谏,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以戒,故曰风。至于王道衰,礼义废,政教失,国异政,家殊俗,而变风、变雅作矣。国史明乎得失之迹,伤人伦之废,哀刑政之苛,吟咏情性,以风其上,达于事变,而怀其旧俗者也。故变风发乎情,止乎礼义。发乎情,民之性也;止乎礼义,先王之泽也。”
[5]明良喜起之歌:指舜帝与群臣唱和之歌。孔氏传《尚书·益稷》载:“(舜)帝…乃歌曰:‘股肱喜哉!元首起哉!百工熙哉!’皋陶…乃赓载歌曰:‘元首明哉!股肱良哉!庶事康哉!’”
[6]南薰之诗:指舜作《南风》之诗。南薰,亦称“南风”、“薰风”。《史记·乐书》载:“昔者舜作五弦之琴,以歌《南风》。”南朝宋裴骃《史记集解》注:“王肃曰:‘《南风》,育养民之诗也。其辞曰:南风之薰兮,可以解吾民之愠兮。’”唐代司马贞《史记索隐》注:“此诗之辞出《尸子》及《家语》。”《孔子家语》(卷八)云:“昔者舜弹五弦之琴,造《南风》之诗,其诗曰:‘南风之薰兮,可以解吾民之愠兮;南风之时兮,可以阜吾民之财兮。’”
[7]权舆:起始,萌芽。
(摘自《大明宣宗皇帝御制集》点校整理稿卷第三)